胡歌一滴泪,郭涛搞“包干”,这才是演技综艺该有的样子

来源:手机VIP电影_免费VIP电影电视剧_飘花电影_魔力电影网小编:小影更新:2019-10-21

原标题:胡歌一滴泪,郭涛搞“包干”,这才是演技综艺该有的样

昨晚,《故事里的中国》第二期,如约而至。这一期围绕路遥的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展开,其中郭涛和杜淳重新演绎了故事中的人物孙少安与孙少平两兄弟,又是狠狠赚人一波眼泪。

当然,这并不让人意外。因为上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,#胡歌刘涛演技#的话题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榜榜首。节目中,胡歌饰演中共地下隐蔽工作者李侠,表现出色。虽然此前,他也曾在电视剧《伪装者》中饰演过中共地下党潜伏工作者明台,但在这档节目中,胡歌的表演让人更觉“惊艳”。

在众声喧哗比拼演技的当下,能够凭借主流叙事中的人物突围,并不容易。过去的经典文艺作品何以吸引观众注意,难道只是因为胡歌、郭涛这些演员的演绎吗?

胡歌的那滴眼泪,演得好

从第一期的剧本围读会开始,弹幕中就出现泪目的评论了,如若你觉得鼻头发酸,那么感觉对了。

局势危急,作为丈夫,要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先走;作为隐蔽工作者,他要坚守,发完最后一封电报。两种身份的矛盾,让这场离别格外动人。

“这三份情报,我今晚一定得发出去,你等着我。”“你不许骗我。”第一期节目,胡歌在剧本围读会上和导演交流,“这里我应该避开妻子的眼神,然后抱住她。”

“因为角色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了,但为了让妻子安心撤离,需要让角色有一个拥抱这样的动作来掩饰心中的诀别。”胡歌这样解释。

“你向肚子里面的孩子发誓,你一定会回来找我。”“我发誓我会为上海的解放,尽全力。”在这个所答非所问的对白中,不舍与悲壮之情被放大。胡歌眼角释出的一滴泪也更像是神来之笔。

“他能直接拿出自己真实的一面,来接触这个人物。”导演田沁鑫说胡歌的演绎“非常到位”。

从第一次相遇结为假夫妻,到组织批准两人正式结为夫妻,再到最后的生死离别,重新演绎后的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用三个片段浓缩人物一生之际遇。

这正是《故事里的中国》创作理念的一部分,节目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,并将其中的经典片段重新演绎。

就像《人类群星闪耀时》抓住决定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,用特写来重述历史。在第二期节目《平凡的世界》的重新演绎中,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,抓住故事的特写来强化突出人物的表演。

置人物于“真实漩涡”中,自然有戏

始于演技,又不止于演技,故事背后的真实更加动人。第一期节目还介绍了《永不消逝的的电波》背后的故事。胡歌饰演的角色李侠,以真实历史中的烈士李白为原型。

抗战时期,李白被派往情报中心上海,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,以写字先生为职业,秘密帮助中央传递情报。为了掩护身份他与裘慧英扮作假夫妻,而后日久生情,结为真夫妻。

人物处于“信仰的真”与“关系的假”的天然戏剧矛盾中。

以此为原型,塑造了李侠与何兰芬假扮夫妻为组织秘密发送电报传送消息的故事,这也是影视作品中第一次表现中共隐蔽工作者。

这也使得后来《潜伏》中余则成与翠平,《悬崖》中周乙和顾秋妍假扮夫妻,《黎明之前》刘新杰与顾晔佳假扮情侣有了原型参照。

假扮夫妻从刚开始的不相容,通过共同的信仰磨合结成伉俪,由假变真的过程,给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。

“找到这个人物的原型,接近他,对我们演员来说是必须做到的。”胡歌在节目中这样说。

创作是贴近生活的,这一点是文艺创作者的共识。“故事可以虚构,生活不能虚构。”上世纪八十年代,路遥在写作《平凡的世界》时一直坚持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。

路遥

为了真实,路遥在创作《平凡的世界》时,花了六年时间搜集资料,他翻遍了十年间的《人民日报》,甚至把手指上的指纹都磨没了,不得不靠手掌去翻阅。

《路遥传》作者厚夫与董卿谈路遥

这是用心血在黄土地上的创作,无数的个体被凝结成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,他们为命运抗争搏斗的精神,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。

随着观众对真实故事的了解不断加深,在演员表演时,他们会不自觉地将累积的情绪投注于角色当中,产生共情。故而,胡歌们的表演更增其色。

就像库里肖夫实验一样,就连无情绪的人物脸庞,也会经观众所想而沾染情绪。在节目的此时此刻,真实故事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力量。

打通时空的“任意门”

用“原型—经典—重新演绎”的方式,《故事里的中国》打通了历史、故事与当下的通道。

戏剧导演田沁鑫善于表现人性的复杂,她的《北京法源寺》《青蛇》等话剧的主角莫不是有多维矛盾心理。此外她还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,坚持东方审美兼顾西式表达。

借由折叠、幕帘式的LED组合屏,田沁鑫构建三重舞台空间:既有她擅长的戏剧表演空间,还有结合电子屏幕打造的影视化表现空间。

其中,前者在话剧和实景演出中应用较多,在晚会中也有所应用,但在综艺节目中却并不常见。观众可以看到如第一期节目中,敌后根据地收发电报的场景与裁缝铺忙碌的工作场景同时进行。

到了最后的危急时刻,我们甚至能够看到抓捕与发报同时进行的“一边”与“另一边”。

这种空间的多重建构也制造出时间的多重可能性,实现类似“最后一分钟营救”的蒙太奇效果。

此外,节目设置多个演播室也让叙事产生了多重可能。主舞台的访谈空间通过电子屏幕可以看到剧本围读的场景:

后场准备的演员也可以看到主舞台的访谈:

这三个空间就此相互打通。

在第一期节目中,原型人物的亲人、原版电影的演员、重新演绎的演员对同一段故事的三个时间的演绎也别有意味,过去的真实空间,经典的历史空间,重新演绎的当下空间成为互文。

而真正打通时空的,莫过于节目最后,请到当年和李白被抓捕前在电波另一头交流的战友,当年16岁而今已89岁的苏小青发出了时隔70年的电报回信“李白同志,您期盼的黎明到了!”

此时,观众的情绪也到达顶点,演员们的演绎也在三个时空中得到了升华。

经典的共同记忆,舞台重演的时空再造,原型故事的真实基底,三者交错为演员的表演酝酿张力,经典承载的文化基因也就此传承。所谓“演技”本该如此服务主题,这难道不比将其单独肢解后坐而论道,更有意味吗?

文/文朔朔

The End

影视独舌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。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:坚持原创,咬定采访,革新文体,民间立场。

    相关视频

    • 第04集

      谜探休格

    • 第07集

      追捕刺客

    • 正片

      月球叛军2:烙印之人

    • 第1集

      白暮的编年史

    更多

    专题图标魔力影视专题

    魔力电影网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,只提供WEB,如有侵权请留言。

    Copyright ©2024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